close

 


重返土地---我們的葫蘆墩

    豐原是我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對過去的我來說,對豐原的印象一直圍繞著阿嬤煮飯的「灶咖」美食,偶爾會嚐嚐市中心與廟東的路邊攤、豐原影城看電影、逛逛太平洋、到中正公園爬樹溜冰和喂魚、也曾經參加文化中心舉辦以葫蘆墩圳為主題繪畫比賽但求學過程僅小學時期有在學區就讀,之後生活圈都在外縣市,因此至今是熟悉不了幾個街區或路名就這麼享受著豐原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便利生活,而在民國八十、九十幾年的時候,台中市已經發展得有聲有色、比豐原還熱鬧了,即便如此也不覺得有什麼,或者說一切都感覺理所當然,後來,有一天台中縣政府就遷離豐原了,似乎也沒人感到奇怪的。我從不曾真正了解過,屬於她的文化歷史、不曾認識地方的社團組織、不曾深入的思考有關於豐原與葫蘆墩的種種一切。

    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因為主修社會學課程的一篇小論文,開啟我「重回土地」的尋根之旅,一步一腳印的認識葫蘆墩過去與現今的原貌,從一篇義務性的研究報告開始,我重新認識一條涵養著早期經濟脈動的------葫蘆墩圳。這也讓我首度思考:事業與志業的差異。我發現,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是會感動人的,儘管認識得越多、越了解她的美麗與哀愁,而那對豐原的鄉土情感就如同大甲溪的淙淙濤聲,源源不絕!原來,豐原並不僅僅是一個返家的棧驛而已。從疏離陌生到似曾相識的熟悉,那個來自豐原的孩子,已經再次的回到家鄉,可以做些什麼事呢?一個社會企業的永續發展概念該怎麼落實?如何脫去理論堅澀的硬殼、落實在真實的生活中?家鄉又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這個歷史故事可以成為豐原的新文化運動嗎?能夠想像,當豐原成為一個綠色生態與文化觀光城市的指標時,那時的豐原會有多麼不一樣嗎?


在地耕耘的社會創新VS共同工作空間

偶然間在網路上認識了在台北的「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對於他們在推廣社區影像培力營深感興趣,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選了一個周末北上拜訪該團隊、當了一日志工從中實地了解。原來,團隊七年來持續在台北城市的各個角落號召素人導演養成計劃,與台北都更處、社區營造中心、各大專院校講師、獨立製片導演等相關單位合作,以「臺北。社瞇瞇-都市再生街區經營暨影像記錄行動 」為計劃名稱,提供資源並鼓勵在地居民從事影像創作、再創紀錄片兼容並蓄的多元價值!受到「不完美」的啟發,更認同影像的傳播力量,回到台中我思索著如何延續這份感動、心中的葫蘆墩圳始中一直在那兒靜靜的等待著…我開始一點、一點接觸製作紀錄片的新知、參加課程學習用影像紀錄下葫蘆墩圳的各種容貌,希望在工作的閒暇之餘能將時間妥善運用在剪輯、取材、訪談等事務,將人與人、人與生活環境、人與自己的互動關係真實的呈現,無關乎個人利益追求,而是找回做好一件事的初心、找回葫蘆墩圳與豐原追本溯源的連帶關係,重建屬於豐原這個城市的記憶拼圖。

在這個過程我對豐原資深的社會服務團體有進一步的認識,例如台中市父母成長協會、仁社等地方文史工作先進與團體,同時,也在心鎖橋下結識一群熱血青年------「豐原大聲貢」,是由一群豐原的青年發起討論公共議題的社團,延續著太陽花學運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在今年四月成立,團員們觀察到:「許多豐原人避談政治,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點滴無不牽扯政治,政府任何作為都能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因此『豐原大聲貢』希望建立一個豐原人討論公共議題的平台,讓所有豐原人一起分享議題、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更進一步地,將網路上的討論擴及到現實生活空間裡,讓豐原的非網路使用者更容易親近各種社會議題。這個名稱可以解讀為「豐原人大聲講論(貢:閩南語「講」的諧音)公共事務的『大聲公』」,希望大家能夠做一個持續監督、大聲議論的豐原人!」。讓我們共勉之。

 一如我之前的舊文寫了以下這段話,將見證並參與豐原蛻變的過程…… 

『一個城市的幸福不能依靠政府斥資打造的都更計畫、也不是蓋到第幾期的商圈與大道,那只是生活機能便利與商業投資的標的,這當中往往是滿足了部分團體的利益而忽略了公共利益,因此而未能妥善尊重與保護地方的文化精神;沒有社區參與的都更,會產生沒有歸屬感的都會生活、社區整體性無法癒合、經濟發展是假性而不是永續的。一個城市真正的幸福,是依靠公民自治合作力量,發掘那些還未被現代化建設給掩蓋的明珠,讓那些具有歷史與文化傳承意義的人事物,有機會被重新認識、獲得新生的意義,這就是社會創新的特色,我們可以不需要高聲呼喊任何政治口號,而是透過所在地方的生活、串連整合友善社會的平台,以各種社群結盟得方式,讓每個公民有機會參與其中的變化,那會是一個社會幸福感的所在,是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們共享的集體價值,更需要被認同與復興。而且,這是一場一旦開始便會持續下去的寧靜革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