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浴血的民主鬥士與一波波的社運之中,台灣的民主體制成立

了,但文化並未深耕,黨政威權體系的魔爪、台灣歷史經驗中,

有形的日本殖民統治與無形的美國霸權意識形態控制,台灣仍處

於一個後殖民的政治時代之中,我們看似享有言論自由,但實際

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社會資源分配,天秤的那一端都向著

財團、黨政系統靠攏。台灣人是否對於一個強權的統治習以為常

了、甚至麻木於政治勢力對市民生活的宰制,以至於對於公民的

主權與可以展現的民主素養缺乏了想像?或是以陳為廷的話來問

:我們是不是對有權力的人太過寬容了?

韋伯的學思之路一書中指出兩種政治行動的立場:

       信念倫理責任倫理

前者強調純粹、正當的行動動機,確保向社會體制的不公所發出

的信念火焰常存不息,行動結果產生的惡果,責任不在行動者,

而在社會與其他人;後者強調行動結果,以行動結果可
以負責任

為目標。韋伯指出這兩個倫理有理念上的差異、難以並存。他提

出解決之道:真正能讓人無限感動的,是一個
成熟的人(無論年紀

大小),真誠而全心地對後果感到責任,按照責任倫理行事,然後

在某一個情況來臨時說:『我再無旁顧;這就是我的立場。』這才

是人性的極致表現,使人為之動容。………在這倫理與責任倫理非

兩極對立,而是互補相成,合起來購成道地的人:一個能夠有『從

事政治使命』的人。」他提出三個條件:

1.激情、
信念倫理:為了特定的政治目的與權力決策,義無反顧的

實踐這個政治理想

2.責任倫理:冷靜、平靜的算計行動後果並能承受這些結果的意志

3.判斷力:超然於一切人事物之上而能做出正確判斷、平心靜氣如

實面對現實的能力。

     在這次社運政治行動過程中,公民秉持信念倫理感召,以正義為

名進行抗爭,但不代表正當的目的可以神聖化手段、社運結束後不

僅行動領袖甚至參與佔領與毀損公物的參與者,在一定程度上皆擔

負法律責任,如此才能對行使暴力的公民不服從運動負責、也是對

法治精神的尊重與服從。羅爾斯指出,公民不服從是一種責任的衝

突。個人自由和反抗不正義的責任考量之中,什麼時候我們不再具

有遵守合法多數所訂定的法律責任?這個問題涉及多數決規則的本

質、挑戰了多數決機制的適當性與極限。基於這個理由,公民不服

從做為民主政治道德基礎理論的一項重要測驗。 在John Rawls正義

論中所討論的公民不服從意義,我特別反感這次學運中的一個標語

,就是在立法院強上的噴漆:「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雖然在第一時間有學運成員看到正在噴漆時有出面制止,但後續

仍讓這個噴漆被完成。單就這個口號成為一個街頭藝術作品的面向

來看,的確是吸引人且具有文化干擾的意義與特色;但若論及占領

立院的社會行動,則不能符合公民不服從的核心義涵、不能代表在

公共場域行動中的主要政治訴求,如此也間接促成媒體與社會對學

運的觀感一再的混淆、也可能一語成讖的,使社運參與成員內部的

意見分歧的深化、出現鴿派與鷹派之別的派系,最後上演一場腥風

血雨的攻佔行政院悲劇,這個標語適得其反,反而成了媒體炒作

「暴民」之說的最佳證明,這絕非支持公民不服從社會運動的我所

樂見的!這個標語展現的是對公民不服從的誤用與對社會運動價值

觀的混淆。John Rawls指出,從事暴力所可能造成的傷害和公民不服

從做為一種表達方式是不相容的。事實上,任何干擾他人公民自由

的行為會掩蓋公民不服從行為的品質,嚴重的公民不服從行動則可

能造成憲政體制侵蝕甚至崩潰,為了避免如此,公民不服從就要受

到節制。這次學運從策略佔領立法院之後,儘管立法院內有著組織

性的人員與人數控管機制、也有學界師長一輩的力挺提供建議,但

隨著社會各個階層公民的激情投入與學運團體內部意見分歧的推波

助瀾、學運領袖也無法顧級的層面之外,發生了行政院流血衝突事

件!就行動本質而言,無論攻佔哪一個國家機構都是違法,但政府

在佔領行政院的態度上一改對立院的冷處理方式,採擴大行使國家

暴力,以致提升流血衝突的脫序現象,再次說明了威權遺毒仍未在

這二十七年來的民主發展中褪去。

    無論台灣的政治再如何不正義得令人憤慨失望,我們的社會仍在

民主政體的架構下進行、我們受到憲法保障的法治精神不容懷疑、

如果我們守護的是當前的民主憲政體制、認同它是做為追求實現正

義的基本結構;那麼,對於不正義的政策與法律,反抗體制中的政

黨濫權才是目標,而非主張從事革命性的變革是義務;因為採取軍

事行動與革命的行動者是反對現有政治體制、並不在乎對於違反法

律所造成的結果且會避免遭受社會制度懲罰。在太陽花學運中,佔

領立法院之所以能成為學運守住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陣線,仰賴於

社會公認的正義感,即普遍反對在黑箱作業下,審核通過服貿協定

的不正當程序,各界以有形與無形的資源皆支持著這場政治救亡的

社會運動。在這場運動的政治策略層面,可以看到社運團間合作性

政治結盟,同時也在和平與激進之間角力,在暴力與非暴力的兩面

刃當中實作「公民不服從」。

    從近年來的社會運動中看到新世代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脈絡,一

次又一次公民對公權力濫用與視民意如草芥的不滿,例如集會遊行

法違憲爭議、樂生拆遷議題、王家與大埔都更案、洪仲丘事件等,

這一次,學生從野草莓時期對集會遊行法的不滿,轉型為不容忽視

的太陽花!不僅在台灣社會、也成了國際媒體的焦點新聞,因這場

「公民不服從」運動跳出既有體制的框架、形成了暴力與和平交替

出現的局面。

 

就當前對社會運動與對台灣法律檢討,應該是如何深化台灣民

主精神,台灣的社會運動與民主政體都還很年
輕,行動參與者有著

的不成熟的政治手段,但那存在台灣公民
心中的正義原則是同樣的

、是被認同的,行動參與者也在這當
中學習組織與成長蛻變,在這

個過程當中各個階層、不同社會
身分與不同時段加入聲援的參與者

,都促成了這場運動的維繫
(從318到410)、進行了民主素養的見習、

再學習的過程,像是街頭教室、小型擂臺公開演說以及針對服貿與

兩岸監督條例兩個主題進行席地分組討論的公民議會。這些過程都

是公民不服從的台灣經驗,透過這場公民不服從的展新詮釋,為台

灣的民主化過程寫下了另一頁篇章。

    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想像還需要更多草根性的力量,一次又

一次的推動,政府應檢討對應公民訴求時如何以積極作為的態度,

而當鎮暴等軍事行動的層級標準是拿來對付手無寸鐵之不合作運動

中的公民時,政府如何反省不再讓國家暴力的陰魂再次顯靈、造成

生靈塗炭?社會大眾與輿論在接受度、理解度的變化,這些種種的

跡象,可以了解台灣民主的確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需要我們共同

努力,才能真正的遍地開花! 

 

對於當下處境反思:

何謂人文素養?診斷當前台灣社會人文素養境況--


從太陽花學運看
公民合作


前些時日,有個朋友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為什麼這次太

陽花學運的發生在七年級的號召?」我想,這是由於七年級世代甫

踏入社會,還不若六年級以降的世代做為體制內的中堅,有事業與

家庭的包袱,七年級是一個社會角色變動不定的狀態,踏出校園、

懷著抱負展開社會上冒險之旅,對不正義的現象有著直接的反抗熱

血。因此這是一場由七年級世代發起的社會運動、而且是跳脫於體

制內的公民不服從運動。讓人開始省思個人自由權利與參與公共事

務權利之間如何取捨、平衡。


    在過去威權統治之下的台灣,人民的集體意識是分裂的、我們的

政府與政黨常常是以黨國的權力凌駕於法治精神之上做出分配不正

義的決策、罔顧民意、榨取社會資源,在體制中不斷被奴役乃至被

馴化的人,其實也不夠尊重自己的國家、對家鄉的想像除了口號愛

台灣,多數人對於社會現狀與不公不義學會了不表態、冷漠妥協、

或是在媒體報導之下沸沸揚揚幾日後,船過水無痕。隨著民主化的

發展,人們愈發關心的不是公共事務,而是關乎自身權益、個人利

益的問題。李澤厚在「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談到在中國啟蒙

期對五四運動的看法,他有兩個特徵一個是新文化運動,是中

國第
一次公開的、猛烈的對傳統儒家思想與道德提出質疑、全盤

性的反
傳統主義,提倡白話文、注重科學與人權並重。另一個是

學生愛國
反帝運動,此時啟蒙伴隨著國家救亡,而救亡圖存的聲

浪又高過、
反過來取代了啟蒙。儘管新文化運動本身自我意識是

文化,但其目
的仍是為了國家的政局與社會面貌改造、與救亡意

識相互融合、提
供救亡思想養份,也因此在救亡局勢下,個體主

義的獨立與尊嚴、
自由平等、個人權利、民主等思想價值被忽略

了,主軸成為國家集
體的利益、革命鬥爭、統一的集體意志和紀

律力量。

就像韋伯說的
,革命並不會帶來真正的社會主義,而是另一套資

產階級經濟。
在中國共產主義的發展,就是以農民戰爭為主體的鬥

爭革命和馬克斯主義中國化,強調民族形式的形勢之下,取代傳統

意識形態,也擠壓了啟蒙運動與個體自由,改以新的封建系統、另

一個集權主義面貌。


    
反思台灣民主代議制,一個民主國家真正的自由,體現在公民不

服從的可能性,雖然台灣民主化進程已完成了對威權統治的反抗,

然而,台灣的公共領域發展卻長期受到敵我型政治觀的相互荼毒、

地方政治勢力扛著合法的大旗掌控著諸多社會公共事務,使人民往

往只知道結果而無法真正參與決策過程,妨礙了由下而上的公共性

意識成長;因此,要達到合理性與正當性原則的社會共識,始終無

法真正的被滿足。


    社會運動只是表達訴求的政治手段,但真正深植人心的文化力量

是需要一點一點的被啟蒙的,是個體與集體互動關係中的認識,並

從中獲得理性能力的覺醒。而人文素養就是在學習與啟蒙過程中產

生,進而成為多元文化生活中的養分,從地方生活圈的活動開始,

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合作的可能性才能被實踐,再創草根性的社會

連帶、形成一個公共空間的社會參與,讓不同社群之間凝聚共事的

力量。   


     一個城市的幸福不能依靠政府斥資打造的都更計畫、也不是蓋到

第幾期的商圈與大道,那只是生活機能便利與商業投資的標的,這

當中未能妥善尊重與保護地方的文化精神;而沒有社區參與的都更

,會產生沒有歸屬感的都會生活、社區整體性無法癒合、經濟發展

是假性的而不是永續的。
真正的幸福是依靠公民自治合作的力量,

發掘那些還未被現代化建設給掩蓋的明珠,讓那些具有歷史與文化

傳承意義的人事物,有機會被重新認識、獲得新生的意義,這就是

社會創新的特色,不需要高聲呼喊任何口號,而是透過各種社群結

盟得方式,讓每個公民有機會參與其中的變化,那會是一個社會幸

福感的所在,是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們共享的集體價值,更需要被

認同與復興。而且,這是一場一旦開始便會持續下去的

「寧靜革命」!將期待見證並參與這個蛻變的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